世界各国

造就国际化的中国管理精英(一)

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于北京的“中欧管理中心”。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合作办学的教育机构,它是培养能将中国带入21世纪的合格经理人才的领头院校之一。

    直到1991年,中国才在9所国内最好的大学推出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其中包括北京的清华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从那以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热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56所大学有权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些院校遍布除了最西部的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之外的几乎所有省份。

    预计到2000年,全国开设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院校数目将达到60所。但令人烦恼的问题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从何而来?”随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可能是:“只有书本知识,对西方企业的营销和制造流程、政策和理念缺乏实践经验的中国学者是否有足够能力培养羽翼待丰的中国经理人?”

高涨的需求

    中国对合格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的需求为提供这种教育的国外院校创造了一个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市场。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现在就需要”多达30万名工商管理硕士的说法。而今年行将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总数还不到5000人,缺口之大,令人瞠目。就连上述数字也不能完全反映这个古老国家在经济转型期的真正需求。中国拥有30万家国营企业和25万家私营企业,这些企业都可能吸纳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或受过训练后具备西方管理能力与水平的中层职员。

    中国要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不再以低价取胜,就必须依靠素质良好的经理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做出富有意义的战略反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兼教务长菲希尔(William A. Fischer)博士说:“经理人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坚信,经理人教育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成功和我校的未来发展至为关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国立稳脚跟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不断增加,据估计总数已接近30万家。它们全都需要“管理人员本地化”。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分支教育机构Asia Pacific(编者译:亚太大学)的发言人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评述道:“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有25至30万家,就算每家企业需要5名经理,即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总经理……总需求就达100多万人……”。

    上述惊人数字说明了为何众多知名(以及不甚知名)的国外商学院和以培养经理人为主的教育机构大量抢滩中国,以求在这块巨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许多人发现,只要与中国的名牌院校沾亲,就可稳据“卖方市场”地位。

  妙文•上海妙文•北京妙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