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知识

在东方学习西方

 香港,一块西方在东方的“飞地”?从司法体制、金融市场,到曼哈顿式的中环夜景,触目皆是西式风情。在维多利亚港的另一边,庙街的算命摊和街头粤剧百年如一,鼎沸的市声里是化不开的中国味。

  东方与西方,在这里转身间相遇。因开放而差异,因差异而学习,从来是香港的永恒主题。回归十年来,主题未变,变化的是港人学什么、本地的管理培训商学院又如何组织教学。

  “不学就落伍了”

  “我身边的同事几乎人人忙着充电,还有人同时为三个证书备考。”一位从内地来港工作的职员,一直惊讶于香港人的学习热情。“问他们,咩嘢令你甘博命啊(什么让你这么拼命学)?他们回答的都一样,别人都在学,不学就out咗了(不学就落伍了)!”

  当学习成为一种惯性,它所折射的已不只是港人肩负的工作压力,或是融入血液的职业精神。变迁中的大时代,见证了港人一次次学习热潮。

  以语言学习为例,在港人的观念中,英语就是求职敲门砖。从幼稚园开始的英语教学之外,各类国际性或本地的英语培训班“多过米铺”,也是香港培训业的传统主力。无论是面临求职的新鲜人,还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都以英语作为自我修炼的首选。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香港,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甚至阿拉伯语开始成为职场人士的充电新选择。

  或许是第一次,港人的学习对象就在东方,而且离自己这么近。

  十年来,普通话、上海话、福建话,正成为香港培训业的新宠。与内地更紧密的经贸联系,让港人把过往的学习热情转向祖国内地。除了普通话及各地方言,内地的法律及财务体系也是港人的学习热点。不过,港人学习重心从西方回归东方,同样是为了不“落伍”于所处的时代。与此同时,香港也更好地担当起东西方窗口与桥梁的角色。

  培训业“搭桥”

  如同这座城市,香港的管理培训也是一座桥。一端是西方的“管理学丛林”,另一端是香港赖以为生的外贸、物流、金融等外向型行业,以及多数来自西方的跨国企业亚太区总部。1997年后,这座桥正向祖国内地的方向延伸。

  一种方向是北上。现在,近80%的香港管理培训机构已登陆内地。立足华南后,圈地京沪已是其战略重点。

  据香港贸发局统计,深圳、广州、上海是香港培训业输出服务的主要市场,上海及北京则是未来一至三年内前景最看好的城市。就培训主题而言,非技术领域是其强项,包括管理、谈判、沟通、决策等理念与技巧,及客户服务、市场营销方面的素质提升。就行业区分,制造业并非香港培训业优势。国际化管理、金融及物流业经验,是香港培训业北上的首选,也是内地培训需求强劲的领域。

  另一种方向是南下。在香港培训机构及培训师北上的同时,内地企事业单位正将员工派往香港,接受从职业素质到实战技能的学习。

  今年4月,一项名为“我会做好呢份工”的香港职业品行培训启动。组织方广东国旅及某培训机构称,通过在港观摩和互动课程,将有助于解决“员工职业品行与企业生存要求错位”的通病。在此类“销售精英训练营”、“高管层管理培训”中,内地企业及两地培训业、旅游业,都将从中获益。从这种更直观的游学经历,员工们也将感受到课堂上不曾体验的观念冲击。

  “香港培训机构可以引进欧美最先进的培训课程,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这是香港培训师顾修全的看法。他的公司在进驻顺德后正力拓内地市场。不过,“全盘西化”不是香港培训业的全部。

  就像顾修全,同时拥有美国的心理学及内地中医学两个博士头衔,以现代心理学及职业发展理论,打造出颇具粤港传统的“创富学”。东西方特色兼备,正是香港培训业的生存法宝。特别是作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凭其一贯的适应力与市场敏感,在近年来进军内地的过程中将需求调研放到首位,为培训项目的本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回归后相关政策的放宽,成为香港培训业的北上契机。2004年之前,香港的培训机构被视作外资公司,一直未获准在内地独资经营。而CEPA已打破此规定,让香港培训机构不必借道内地公司,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商学院“开窗”

  相比培训业,商学院离现实更远,却离企业与市场的本质更近。超然于东西方的香港商学院,近年来获得了空前发展。

  在九龙半岛的清水湾畔,有这样一所大学:1991年建校,2001年在Asia﹣Inc杂志的亚洲商学院排名中居榜首,2005年在《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中列第二位。就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该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已出任港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年轻的香港科技大学,和已从科大才子晋身为香港“财子”的陈加强,共同见证了回归前后本地商学院的国际化与中国化。

  无论是历史最悠久的香港大学,还是最年轻的科大,香港的商学院历来延袭英美模式。不同在于,港大等老牌大学多循英国传统,科大则遵美式。回顾建院之初,陈家强称,该院是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标杆设计课程及聘请教授。全英文教学、全北美博士师资,成为该院的标志性特色。用陈家强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商学院,并且只招聘最优秀的国际级教授。”

  这是一扇窗,透过香港商学院的国际化探索,内地的工商管理教育可以在办学、课程、学术等方面借鉴不再遥远的英美经验。同时,在西方学成的教授们,在这里检验着伟大理论的中国实践。

  “中国是整合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力量。”在离任前的一次经济论坛上,陈家强特别指出,香港背靠中国,更容易抢得先机。科研方面亦如此,因为对内地成长中的资本市场的关注,科大商学院的财务研究在多个国际学术杂志中名列亚洲乃至全球第一。现任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的郎咸平,就在这里呼吸着充分的学术自由,持续对内地股市发表“激进”意见。在他看来,“学术自由带动了香港人才的快速积累,这点对香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郎咸平相信,这股西风也会在内地“发酵并逐步扩大”。

  作为东西方的“桥”与“窗”,香港的东风与西风谁也压倒不了谁,由此培育出融入血液的学习传统。回首回归十年,香港的管理培训与商学院已不局限于本地,开始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内地,并成为中国商界的一大学习之源。

  妙文•上海妙文•北京妙文•广州